感染新冠后,好好吃饭很重要!

来源: 健康常识网时间:2023-11-11 19:28:50   阅读量:6051   
  

感染新冠后,好好吃饭很重要!面对新冠感染,除了做好防护、科学用药治疗外,同时还应重视自身营养的补充。因为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增强抵抗力,有助对抗新冠感染。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所言,;无论是西药、中药,都不存在特效药,更没有神药,对抗新冠病毒的主力是自身免疫力。;那感染之后到底应该怎么吃?怎样才能通过饮食减轻症状,更快恢复?上海九院营养科医生们针对新冠感染后不同时期营养需求,提出相应膳食指导。感染前期:饮食上有5条基本建议感染前期症状一般较轻,可能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在饮食上建议:保证能量充足,确保优质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如瘦肉、蛋、大豆、奶、鱼、虾等。轻微症状也会使基础代谢提高,能量充足、蛋白质充足是提高免疫力的基础。(2)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尽量多吃深色蔬菜。(3)适当增加富含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亚麻籽、菜籽油、鱼油和海产品等,其中富含的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4)保证充足饮水量,水是营养素运输的载体和保持内环境稳定所必需,也有呼吸器官润滑作用。白开水或淡茶水,菜汤、鱼汤、鸡汤等是不错选择。(5)保持适量身体活动,三餐吃好,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注意,如有进食不足,可考虑选用营养素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奶粉等为补充。感染中期:不同人群,饮食重点不同轻型或普通型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鼓励经口进食,保证能量和蛋白质摄入,结构合理均衡,食物多样化,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另外,一定要注意补充充足的水分,具体方案如下:1. 无基础疾病患者能量要充足,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包括大米、面粉、全谷物等;(2)保证充足蛋白质,主要摄入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每天150-200克),如瘦肉、鱼、虾、蛋、大豆等,尽量保证每天一个鸡蛋,300克的奶及奶制品(酸奶能提供肠道益生菌,可多选);(3)通过多种烹调植物油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总脂肪供能比达到膳食总能量的25-30%。(4)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每天500克以上,水果每天200-350克,多选深色蔬果。(5)保证充足饮水量。每天1500-2000毫升,多次少量,主要饮白开水或淡茶水。饭前饭后菜汤、鱼汤、鸡汤等也是不错选择。(6)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7)食欲较差进食不足者、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营养补充营养强化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适量补充蛋白质以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8)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量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适当增加日照时间。2. 合并慢性疾病患者对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应同时遵循相关慢性疾病营养治疗的原则,并结合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代谢特点,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比如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不稳定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要做到吃动平衡,保持血糖稳定。(2)若目前居家活动比平时活动量明显减少,建议每餐可比平时酌情减少主食量5%~10%(每餐少吃2~3口主食)。(3)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肥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摄入。(4)增加蔬菜摄入量可以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5)建议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茶水和咖啡。(6)注重自我管理,定期监测血糖。3. 重症或危重症患者重症型患者常伴有食欲下降,进食不足,使原本较弱的抵抗力更加;雪上加霜;,因此,更应重视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为此提出阶梯式营养支持治疗原则:少量多餐,每日6-7次利于吞咽和消化的流质食物,以蛋、大豆及其制品、奶及其制品、果汁、蔬菜汁、米粉等食材为主,注意补充足量优质蛋白质。病情逐渐缓解的过程中,可摄入半流质状态、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随病情好转逐步向普通膳食过渡。(2)如食物未能达到营养需求,可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于危重症型患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可放置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应用重力滴注或肠内营养输注泵入营养液。(3)在食物和肠内营养不足或者不能的情况下,对于严重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需采用补充性肠外营养或全肠外营养以保持基本营养需求。在早期阶段可以达到营养摄入量的60%-80%,病情减轻后再逐步补充能量及营养素达到全量。(4)患者营养方案应该根据机体总体情况、出入量、肝肾功能以及糖脂代谢情况而制定。

感染新冠后,好好吃饭很重要!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