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21项重点任务,为中药大品种创新改良注入政策强心剂。济川药业依托“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对核心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另一方面通过与科研院所、创新药企的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2024年以来,济川药业在产品研发与引进领域接连取得关键进展。公司近期更是捷报频传:复方聚乙二醇(3350)电解质散获批上市,合作的1类创新药济可舒(玛硒洛沙韦片)也成功获批;同时,其自主研发的中药1.1类新药小儿便通颗粒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创新药管线。
一、 创新双轮驱动,构筑中长期增长引擎
《意见》中明确支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及“鼓励中药创新”,这直接为药企的研发转型指明了方向。推动头部药企从传统的营销驱动,转向“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以此穿越行业周期。
内生外延,丰富研发管线
一方面济川药业对内加大研发投入,依托现代制药技术对核心品种进行深度二次开发,挖掘新的临床价值与专利生命周期;另一方面,积极向外整合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及Biotech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例如,济川药业在2024年达成的4项产品引进协议,精准引入了呼吸、疼痛、耳鼻喉领域的1类新药,这不仅是对《意见》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其在儿科、呼吸、消化等核心治疗领域管线的战略性补充,为中长期发展注入了确定性强的创新动能。
重磅成果落地,验证创新实力
创新模式的成效最终需通过成果转化来验证。今年以来,以玛硒洛沙韦片(济可舒)为代表的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具有里程碑意义。该药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流感药物,其“单剂给药、24小时退热”的临床优势,解决了现有疗法的痛点,上市后迅速获得市场关注。这类重磅创新药的成功商业化,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更能极大提升其在中西医领域的学术品牌形象与技术话语权。
二、 市场与渠道变革,开辟院外第二战场
在政策鼓励与集采常态化的双重作用下,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渠道为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院外市场(零售药店、基层医疗、线上电商)已成为药企规避集采冲击、挖掘增量空间的核心战场。
“院内+院外”立体化布局
具备前瞻性的企业正加速构建线上线下结合、院内院外协同的立体营销网络。通过强化零售终端动销、深耕基层医疗市场、发力医药电商,企业能够更直接地触达患者,对冲政策性降价风险。
核心品种的市场统治力
这种渠道变革的成效,在市场数据中得到印证。根据米内网数据,济川药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2024年分别占据全国城市公立医院及城市零售药店清热解毒中成药市场的13.6%和7.54%份额;其明星产品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更是表现强势,在全国公立医院及城市零售药店儿科感冒中成药市场中,分别占据46.55%和37.32%的份额,显示出强大的品牌护城河与渠道掌控力。线上市场份额的逐年提升,也印证了其在新兴渠道的成功拓展。
三、 多策并举,系统性应对行业变革
面对集采等行业性挑战,企业的应对策略已从被动接招,升级为主动的、系统性的战略部署。
成本与供应链的精益管理
企业通过工艺改进、精益生产等措施持续优化成本,并建立灵活的产能调配机制,确保在中选集采后仍能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和稳定的市场供应。
学术推广构建差异化壁垒
在销售模式上,专业的化学术推广日益重要。企业通过组建专业的学术团队,开展临床试验再评价,积累循证医学证据,向医生和终端药店传递产品的科学价值与临床优势。这不仅有助于在集采中构建差异化优势,更能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升产品生命周期。
深挖基层增量市场
借助国家医保覆盖面扩大及分级诊疗的推进,企业将渠道网络持续下沉,精准覆盖基层市场,满足此前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这已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政策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意见》的持续推动下,中药行业将加速分化,资源将进一步向研发实力雄厚、产品矩阵丰富、渠道掌控力强的头部企业集中。
短期来看,已进入医保或国谈目录的品种(如敏菲乐、健胃消食口服液等)将快速放量,而济可舒、小儿便通颗粒等创新药则将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长期而言,随着研发管线的逐步兑现,企业的产品结构将得到深度优化,在儿科、呼吸、消化等核心领域形成强力协同,并在妇科、心脑血管等潜力领域构建新的增长点。
业内人士分析,在政策持续鼓励中药创新的背景下,济川药业凭借研发管线储备、渠道下沉能力与成本控制优势,有望在行业变革中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其多维协同发展战略为中药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