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第九个“中国房颤日”。为助力提升公众对于房颤的知晓率,提高患者和高风险人群对这一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改善房颤诊疗现状,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联合强生医疗在北京启动“医路相伴”——2021中国房颤日疾病科普公益传播项目,并推出“护心爱脑 健康一生”——2021中国房颤日特别策划主题活动。该项目将在全国各区域持续进行患者教育。活动上,专家呼吁,关注房颤,关注“心脑同治”,共同守护健康。
心脑健康挑战不容忽视,早诊早治是关键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志伟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慈善组织,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始终关注心脑健康,尤其是房颤的防治。“过去几年,我们在强生医疗的支持下持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房颤公益健康教育活动,以唤起大众和患者对房颤疾病的防治意识。”他提出,只有全社会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心脑健康水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致辞。
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在会上以《心房颤动进入节律控制时代》为题作致辞。他表示,目前房颤的治疗进入节律控制时代。“与单纯的室率控制相比,节律控制通过恢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可以缓解症状、预防心力衰竭、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减少卒中发生,改善疾病预后。节律控制将使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获益。”马长生表示。
“加强科普宣传,着力提升房颤知晓率,提高全民的预防观念和早诊早治意识十分必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衰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董建增提出,房颤的表现和感觉因人而异,有些房颤患者会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有些则心跳无明显增快,毫无觉察。这导致疾病本身认知度低,公众对房颤认识严重不足。
探索健康中国“心”路径,全面助力心脑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姚焰作主题分享。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姚焰在主题为《正确认识房颤,守护心脑健康》的演讲中表示,房颤的头号危害就是脑卒中。这两个器官任何一个发生了问题,都将影响到人的整体健康。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脑血管疾病应同防共治,从预防到及时救治再到规范治疗,都要同步进行,而且要做好长期预防,防止脑卒中复发。
目前心血管和脑血管治疗分属两个不同的科室,要实现“心脑同治”,科室间的交流尤为重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病急救中心主任刘少稳在圆桌讨论中分享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其所在医院在2004年建立了房颤门诊,一方面能够让房颤患者得到更专业、规范化的治疗;另一方面该门诊的设立也便于神经科、老年科、急诊科和药剂科等医生协同治疗,通过一个出口,患者可以享受到全面、个体化的一站式诊疗服务。
强生医疗心血管及专业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曦作演讲。
强生医疗心血管及专业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曦表示,除了不断为患者带来创新的治疗方式,强生医疗也在积极携手各方以多元手段提升房颤治疗可及性。比如县域房颤中心、卒中中心的建设,大城市专家在基层进行区域规范化诊疗的宣教等。“同时,强生医疗正在以每年培训数百名心电生理医生,助力三四线城市每年建立200多家房颤中心的速度,促进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医院做到应收尽收,让更多患者得到先进、专业的医疗服务。”他说。
此外,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帮助患者减轻疾病治疗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提升治疗可及性,是全面实现心脑健康的又一重要路径。“因此,强生医疗也致力于持续打造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实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险等补充性医疗保障,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互补,满足患者的多元医疗保障需求。”陈曦介绍。
在主题活动中,来自全国心血管治疗一线的青年术者代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王昌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律失常一科主任尹晓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姜伟峰分别作现场演讲。他们通过临床医生的直观视角,分享临床治疗中的医患关“心”故事,传递正确的房颤防治与诊疗理念,引导公众早诊早治,全面助力心脑健康。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