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广东、上海、河南等地抢抓机遇,聚焦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以及合成生物、脑科学等未来领域,力促生物医药产业拓展空间、释放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技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产业重点布局领域,必须通过健全政策和治理体系,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我国累计实现169个国产创新药和250个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仅2023年,共批准上市35个国产创新药和47个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在研新药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企业研发实力不断提升,头部企业迅速壮大,诞生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标志性拳头产品。例如,有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发的抗肝癌新药,显示出治疗晚期肝癌的产品优势;有的国有企业近年来大幅加大研发投入,在生物制品、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和大健康板块等领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现出在生物医药领域强大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
近年来,国家层面共出台了多份涉及生物医药行业支持和规范的政策文件,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支持框架。目前,已有十多个省发布规范性文件,以引导、促进地区内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广东省通过简化部分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进口注册审批流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临床成果转化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促进了临床资源更好地为研发和产业发展服务,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进行研发补贴,对产业基础研究投入和产业“补链”“强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原料供应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成果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相对匮乏;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制度供给和政策监管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此,应坚持问题导向,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从新药研发、产业链的完整协同、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多个层面入手,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政策层面,应增强政策工具的有效与平衡使用。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与平台建设,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聚焦基础学科,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力度,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审评效率与准确性,建立快速优先审评审批机制,提升我国审评审批国际化水平。加快创新药上市周期,增强医药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技术共享与市场开拓,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全产业链紧密协作、资源高效配置的产业生态。
经营主体层面,要增强研究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融合。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对新试剂、新技术、新仪器和新装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建立企业与高校紧密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遵循国际通行质量标准和规范,强化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等环节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不断提升企业和行业品牌形象。
消费者层面,要提高消费者对生物医药产品认知度和信任度。普及生物医药基本知识、研发过程、治疗原理以及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帮助消费者树立科学认知和理性消费观念,增强公众对国产生物医药产品的信心。通过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购买健康保险,提高消费者对生物医药产品的支付能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